二級結構工程師考試用教材,二級結構工程師備考資料
圖書推薦|新書推介|上音考級|音史鉤沉|書評書話
經典重溫|微課堂|活動預告|活動回顧|節日特輯
一次,我應邀參加一場專為琴童舉辦的鋼琴演奏會,發現兩個年齡相仿的琴童先后彈奏了默克爾的《蝴蝶》,他們的表現迥然不同,讓人值得深思。
A琴童
琴童A的彈奏很細心,一遍演奏下來準確率較高,幾乎沒有錯音,但是在對樂曲結構的把握上,則顯得十分蒼白。節奏雖然正確,卻是四平八穩,整體的音樂感受,讓人覺得像散了架似的,缺乏生命力??吹贸鰜?,這琴童挺用心的,可他的彈奏沒有段落感,以致樂曲的結構變模糊了,彈出來的曲子就像一本流水賬。他的表演如同一個慣性運動,其表情更像是來完成一個重要任務。我馬上意識到,這琴童其實很緊張,由于擔心出錯音,于是全力以赴之下,卻渾然不覺應該表達樂句之間的“換氣”,即樂句的銜接,因而無法將音樂展開,通過旋律的起伏,描繪那繽紛的音樂色彩。顯然,他還不知道如何掌控音樂。
琴童彈畢,我立即為他鼓掌,表示對他的肯定,只見他輕松地走到舞臺中央,向大家鞠了一個躬,下臺坐在一邊的椅子上,臉色變得紅潤起來。演出結束后,我向他的老師建議,該琴童需要在教學上做一些細化工作,主要是使他懂得節奏,可不等我說完,一旁的琴童媽媽立即搶過話來說,我們平時都是用節拍器練的!我看了看這位一臉認真的琴童媽媽,輕輕說道,我剛才說的意思是,要把握好這首樂曲,節奏的律動很重要??磥恚@位琴童媽媽知道節奏的概念,卻不懂節奏的內涵,即節奏在樂曲中的韻律和張力。
兩個星期后,我應邀又進行了一次回訪,再讓這位琴童彈奏《蝴蝶》,不意還是一如既往的流水賬!這讓我感覺很不好受,也很疑惑,難道就這個樣子了?
B琴童
琴童B的表演有點夸張,只見他大踏步地走上舞臺,坐上琴凳,不慌不忙地調整了一下坐姿,頭一揚,便十分自如地彈奏起來。開始確實不錯,一下子就捕捉到了音樂形象,流暢地展開了旋律的線條,身體也隨著音樂而起伏。殊不料,好好的彈奏就像春季的天氣,說變就變,接連出現幾處錯音不算,臨到曲子高潮迭起時,不意跌跌撞撞,磕磕絆絆,節奏、速度接連失誤,幾乎潰不成軍!無疑,B琴童沒有練熟。原以為他會愧疚地退場,沒想到倒是大大方方地站起來,把手擱在鋼琴邊,向大家鞠了一躬,昂然走下臺來。正在臺下的琴童媽媽馬上迎上前去,這時,一位年輕的老師走到我跟前,輕聲介紹說她就是B琴童的鋼琴老師,由于琴童趕著去奧數班學習,彈奏有些發急。接著,她聊起這位琴童,孩子很聰明,幼兒園中班時就跟她學琴了,凡是新作業,只要對他示范幾遍,就能熟練地彈奏出來,很靈光,非常有天賦,因此一直把他當尖子培養。但自小學二年級后,進步程度不如從前,最近還有些停滯,像這首《蝴蝶》,彈了兩個月,都背出來了,可對于樂曲高潮的處理,硬是會卡住,不由感慨琴童的努力已不如從前了。
以我看來,這兩位琴童都有優點,A琴童彈奏準確率高,說明他學得很認真;B琴童樂感豐富,且善于表現??伤麄兇嬖诘膯栴}也十分明顯,A琴童看似認真,卻無法表達音樂的內涵,彈琴如同記流水賬,用行話講,他的彈奏很“僵硬”,不夠松弛;B琴童看似頗具音樂天分,但是學習能力則明顯不足,或是學習態度不夠踏實。對于這兩個案例中出現的學習現象,許多老師不會感到陌生,他們多會從兩個方面,即琴童學習的態度和老師的教學方法上進行探討,而探討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讓琴童的學琴更有質量,在基礎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琴習慣。這當然沒有錯,但卻似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一點,即琴童認知風格差異所產生的不同的學習結果。如果疏忽了這一點,那老師就不知道該怎樣通過對琴童不同的認知風格的梳理,讓他們自覺適應學習,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
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曾這樣說:“要記住,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在新課階段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預先告訴學生,這就要求老師對于樂曲要足夠的熟悉,要非常清楚樂曲中的難點?!?/p>
鋼琴演奏家、教育家石叔誠在談到基礎教學中的關鍵問題時又這樣說:“許多教材都適于手指訓練,如果練習方法不對,這些教材就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每本教材中的每條練習曲都是針對不同的技術而設計的?!?/p>
趙曉生教授在他的專著《鋼琴演奏之道》中,則提出了“內部聽覺” 的重要性,并擺明了聽覺的三個層次:“樹立聲音標準;模仿杰出的聲音;創造新的聲音。”強調在學琴的聽覺訓練中,第一步是要能夠在內心中聽到最好的聲音,第二步是能夠將自己的演奏與內心聽到的聲音之間進行協調;第三步是能夠聽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新的聲音。
顯而易見,這三位鋼琴教育家所說的無不有關琴童的學習能力,而且都非常精彩。然而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學習習慣問題,換句話說,沒有一個學習的好習慣,也就很難優化上乘的學習能力。我把這三位教授提出的觀點,簡單歸納為“教師素質論”“方法論”“聽覺論”。因此不難發現,這“三論”的要點既著重于老師執教水平的重要性,以保障提升教學質量,防患于未然,又不忘練琴方法和學習經驗的打造,為琴童指明一個學習方向,讓他們明白,良好的演奏習慣,是從學琴之初養成的,而所謂好習慣的根本主旨,就是會聽、會練、會表達。美國著名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1876—1957)曾這樣說:“缺乏良好的基礎對才能的發展極其危險。許多人畢生致力于改正他們在初級階段中從無知的教師那里學到的壞習慣,結果卻失敗了?!笨梢姇牎?、會表達,三者之間具有有機的聯系,不可缺一。但我想斗膽補充一點,那就是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千萬不要忽略琴童認知習慣的差異性。如果片面抬舉“教師素質” ,而孤立地強調“內部聽覺”,卻疏于對琴童現狀的把握,就可能使得這些教學觀念陷于教條,走入經驗主義的誤區。
圖片來源: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7a9fcc60100i4gf.html
★小廣告時間★
以上文字摘自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
《琴童的秘密》(潘東音|著)
歡迎進入官方微店選購!
購書方式:
2、關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公眾號,點擊右下角微商城進入中國音樂學網書城購書
3、直接聯系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發行部:021-64315769、021-64313256
4、購書地址:上海市徐匯區汾陽路20號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樓一樓 出版社小倉庫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微信號:SHCM_press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m.w-link.com.cn/jiegou/28394.html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