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工程師基礎注冊巖土工程師基礎
提起土木工程,大家的想法可能都是——土木土木,又土又木。但大家也許不知道,土木工程是一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注重創新與實用。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座座鋼索大橋橫跨大江,一條條高速公路連綿不斷……一切與我們的居住、出行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都離不開每一個土木人的構思和設計。沒有基礎設施建設,何來社會的發展呢?古人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時代在發展,我們也該更新對土木工程的老觀念啦。本期「訪談者」的嘉賓就是來自土木工程學院的2015級碩士研究生——浦少云。他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其中有兩篇EI論文已錄用。就讓他帶領我們看一看,一個土木工程學霸的養成之路。
本期主人公
浦少云
本科畢業于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現就讀于貴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攻讀巖土工程碩士。
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了多篇論文
巖石粘彈塑性疲勞本構模型研究 [J].巖土工程學報.(已采用,EI、CSCD、中文核心,影響因子:1.823)(第一作者論文)
循環荷載下土體變形特性研究 [J].巖土力學.(已采用,EI、CSCD、中文核心,影響因子:1.734)(第一作者論文)
循環荷載下非平穩伯格斯巖石疲勞模型[J].長江科學院院報.(已采用,CSCD、中文核心,影響因子:0.683)(第一作者論文)
滲流對巖堆公路邊坡穩定性影響分析 [J].水利科技與經濟.(通訊作者論文)
參與了20余項項橫向課題
參與了貴州大學土木試驗廳地下水處理方案設計;
參與了六盤水內環快線機場互通3號橋檢測項目;
參與了貴州平羅高速六標段復合地基靜載試驗項目;
參與了貴州興義市馬嶺河3#懸索橋錨碇基坑推剪試驗;
參與了六盤水市明硐湖國際新城四塊地基樁基自平衡試驗項目等。
第一次見到浦少云,襯衫+黑框眼鏡,一個典型工科男的形象躍然紙上。但一番交流以后,才發現他是一個對科研和生活都充滿了正能量的人。這樣的正能量也感染了我,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啦!
寫論文就像做菜
已經有兩篇論文EI論文被錄用的浦少云,其實他的第一篇論文也遭遇很多挫折。內容沒有創新、語言不夠精煉,摘要不會翻譯……這篇論文投稿以后,最終被拒了。但是他并沒有放棄,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在這個反復回爐重造的過程中,他終于打磨好了自己的作品,最后這篇論文得以發表,并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尋找一個idea、寫一篇論文,對于大部分研一的小伙伴來說其實并不簡單。但是,浦少云的經歷是否對我們有所啟發呢?現在,對于寫論文,浦少云已經有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寫論文就像炒菜。給我一顆土豆,可以炒土豆絲,也可以炒土豆片,還可以加點別的配料。菜做好了你要嘗嘗味道,這次是不是鹽放多了?蔥是不是放少了?多做菜、多總結,就會形成自己的經驗。萬事開頭難,專注于一個點,總會有收獲。另外,我們對論文有一個誤解就是,論文一定是寫全新的東西嗎?牛頓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我們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模仿。用這個領域的方法解決另一個領域你想解決的問題。
寫論文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進行借鑒、學習、創新的過程,它會讓我們掌握學習的要義,強化我們的專業水平。
高情商與高錢商
浦少云毫不避諱的談到,讀書很重要,掙錢也很重要。目前他在給本科生講授專業課程,每個月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他很自豪地說,自從讀研以后,他的花銷都由自己支付,沒向父母要過一分錢。在本科階段,他出于個人的興趣,學習了C、 C#、java三門編程語言,還到游戲公司做過開發,研究生期間又通過了注冊巖土工程師基礎考試,在收獲金錢的同時,他也收獲了一段難忘的經歷。同宿舍的五人受到他的感染,科研熱情高漲,甚至在寢室里比賽寫論文,可謂“真·學霸宿舍”。浦少云也會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見,這種共同成長的感覺大家都很享受。性格各異的六人相處融洽,每周總會聚餐。浦少云還特別推薦了萬宜廣場的牛太郎燒烤,看他眉飛色舞的樣子,估計心已經飛到燒烤店了吧。
當被問到離開貴大時最想帶走什么,浦少云的答案讓我們不禁莞爾。他說,他最想帶走他的五個室友。那些一起唱k、一起寫論文、一起下工地的日子,因為無法復制無法挽留,所以懷念所以珍貴。讀研生活對于我們來說,也許是最后的學生時光。進入社會以后,可能再也不會遇見忍受你睡覺打呼嚕的時舍友,再也沒有人替你在老師點名時答到……到了畢業那一天,曾經肆意歡笑的日子仿佛大夢一場。所以,珍惜現在單純的學術生活吧。也許,不久之后,你就會開始懷念了。
物質誠可貴,精神價更高
雖然浦少云一直追求經濟獨立,但他也從未忘記自己的精神生活。與大城市相比,他更適應貴陽的慢節奏。在貴大呆了快七年,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濕地公園看星星、看月亮、聽聽蟬鳴和蛙聲,別有情趣。在貴州各地參與課題時,他也不忘去逛逛當地的風景,領略那里的風土人情。他還提到導師帶自己去參加學術會議,帶著他逛昆明世博園。那一刻,平時嚴肅的導師仿佛換了一個人,他們拍了很多照片。都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那天的他們就像一對最普通的父子。昆明之行拉近了他和導師的距離,也讓他更加感受到師者的魅力。最后,浦少云笑著說,不要花過多的時間思考人生,順其自然就好。
最后,浦少云告訴我們,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果,在于他的一顆好奇心。他總是很愿意去了解身邊的新奇事物,也愿意去學習。從資環到土木,就是因為他對力學產生了好奇。在他看來,土木是國民之本,隨著人口的增長,大興土木是必然的趨勢。未來,他也許還會留在這個行業,也可能搖身一變,當個程序員,寫寫代碼。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文字:佳醬
圖片:浦少云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m.w-link.com.cn/yantu/22333.html
發表評論